教师主页

王小甫

王小甫
职称:
教授
所属单位 :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学历 :
历史学博士,1989年7月
历史学学士,1982年8月
任职简历 :

2003年9月-2004年1月,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
2001年7-8月,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访问教授。
1999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
1999年7月--9月,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1999年7月至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997年8月--1998年6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1997年3月--6月,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系访问教授。
1994年10月--12月,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St.John'sCollege)米迦勒节学期(MichaelmasTerm)海外访问学者。
1992年8月-1999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1989年8月--1992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讲师。

1982年9月--1984年7月,新疆社科院中亚所研究人员。

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编委

唐研究基金会(TheTangResearchFoundation)学术委员会委员、《唐研究》编委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评审委员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研究兴趣 :
隋唐史,西域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隋唐东北亚政治关系史考察与研究
通讯联络 :
电子信箱:xiaofuw@pku.edu.cn
讲授课程
“中国边疆地区史”(全校公选课),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隋唐五代史专题”(全校公选课),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隋唐史专题”(本科生选修课),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唐代典志研读——《唐六典》”(研究生选修课),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民族史名著研读”(研究生选修课),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隋唐五代史研究”(研究生选修课),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边疆民族史”(汉学系选修课),2006年10月-2007年2月,德国图宾根大学客座教授,维尔兹堡大学客座教授
论著
◎论文:
炽俟为Chigil考,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29卷((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号约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1-18页。
中古波斯宗教与东亚政治文化,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6月,650-665页。
八世纪东亚历史的特点,魏楚雄、陈奉林主编《东方外交与朝鲜半岛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4-92页。
八世纪东亚历史的构造,[韩]李基东、延敏洙主编《八世纪东亚的历史状况》,首尔:东北亚历史财团,2011年8月,77-109页。
回鹘改宗摩尼教新探,《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88—106页。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0年第6期41—59页全文转载。
封常清伐大勃律之路,《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557—580页。
唐五代北边的内外之际与国家认同,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学出版,2010年12月,1-25页。该项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6期80-81页摘要转载。
斗战神、拜火宗教与突厥兴衰,《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5日第7版。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121-135页。
从草原突厥石人看东西文化交流 ,《国学研究》第2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1-20页。
草原地带の突厥石人から見た?|西文化交流(日译文)(高木尚子译),收在《研究論集》第6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9年,45-63页。
文化整合与吐蕃崛兴,《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15-33页。
沟通时间,有利交流,加深了解,促进和谐——评马斌主编、法蒂玛·楠琳编著《伊斯兰历要解》,香港:天马出版社,2008年,1-2页。
板凳宁坐十年冷——回忆我在北大上学,赵为民、郭俊玲主编《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00-206页。
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16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1-6页。
拜火教与突厥兴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24-40页。日译文《拝火教と突厥の盛衰》(河上 洋译),收在《研究論集》第4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7年6月,33-47页。
隋唐五代河套的交通与交流,王建平主编《河套文化论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90-102页。
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4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3月,174-180页。
序二,马自力著《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序文3-5页。
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41-47页。后收入陈尚胜主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312-27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5年第6期,56-61页。
丝路是一张网,《生命世界》2005年第2期,27页。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186-202页。
《白江口の戰いに関する歷史的地名の考証》(金 瑛二译),收在《研究論集》第1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5年9月,35-45页。
《靺鞨、女真逓興述論——渤海国を中心として》(河上 洋译),收在《研究論集》第1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5年9月,115-121页。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186-202页
2001年秋季华北考察简报(附英文),同上书,439-443页。
隋唐五代燕北地区的民族迁徙与分布——2000年暑期考察的初步报告,同上书426-438页。
白江口之战相关史地考论,同上书,343-354页。
总论:隋唐五代东北亚政治关系大势,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33页。
唐与大食战争,同上书,462页。
唐与吐蕃战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增补本条目,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462-464页。
“黑貂之路”质疑——古代东北亚与世界文化联系之我见,《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81-90页。
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研究奖学金”资**察报告,《春史卞麟锡教授停年纪念论丛》,釜山: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2月,305-321页。
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兼论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地位,《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55-171页。
疑义相与析——答薛宗正先生,《北大史学》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61-271页。
试论北齐之亡,《学术集林》卷16,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20-160页。
回忆邓广铭先生,《仰止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450-458页。
回纥的文化成就,同上书,250-265页。
南诏的文化成就,同上书,234-249页。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5-89页。
朝鲜为“来朝之韩”说,《“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环日本海论丛第13号),新泻大学环日本海研究会,1998年1月,74~80页;后收入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附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隋初与高句丽及东北诸族关系试探——以高宝宁据营州为中心,《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57~176页。
七、八世纪之交吐蕃入西域之路,田余庆主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4~85页;后又收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07-717页。
客观反映我国西域研究现状——评〈西域考察与研究〉,《北大史学》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76~295页。
我对隋唐与周边关系史的研究,胡戟主编《唐研究纵横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0~49页。
奖掖后进不遗余力,《人格的魅力——名人学者谈季羡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209~216页。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0期,20~24页。
〈新唐书〉点校疑误举例,周绍良等人编辑《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3~101页。
四镇都督府领州名称及地望略考,同上书附录肆,266~269页。
弓月部落考,拙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附录贰,243~256页。
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720~755年),《新疆大学学报》(哲社)1992年第4期,70~77页。
古藏文Kog(gog)yul为俱位考,《民族语文》1992年第6期,61~67页。
论安西四镇焉耆与碎叶的交替,《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95~104页。
“弓月”名义考,李诤等人主编《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351~363页。
唐初安西四镇的弃置,《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117~128页。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博士论文摘要),陈庆英主编《藏学研究论丛》第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127~160页。
刘郁〈西使记〉不明地理考,《中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199~213页。
安史之乱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敦煌研究》1990年第4期,57~63页。
引言(论伦理道德),姚鹏等人主编《东方思想宝库》第2部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208~210页。
新—藏古道的地名考察,《地名知识》1989年第6期,33~35页。
西藏——新疆间最早的交通路线,《北京大学校刊》(学术理论副刊)第7期(1989年3月),第三版。
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80~82页。
先秦我国西北的塞种,《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57~64页。
穆格山城堡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341~342页。
同上之三,同上刊1985年第1期,64~68页。
同上之二,同上刊1984年第4期,76~81页。
中亚研究书目介绍(之一,与张广达教授合撰),《中亚研究资料》1984年第3期,70~73页。
试论碎叶城与八喇沙衮城的兴替,《中亚研究资料》1984年第1期,37~43页。
从回鹘西迁到黑汗王朝,《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4期,1~13页;后被收入《西北民族文丛》第二辑(1984年),94~108页。
试析《资治通鉴》中关于突厥的记载,《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8期,1~12页。
◎著作:
《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中华书局,2012年8月出版。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编著,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台北:三民书局,2008年。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合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唐朝对突厥的战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5年第二次印刷。有关书评5篇:
①《澳门日报》1993年8月6日;
②《北京大学学报》(哲社)1994年第一期,122~123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二期,206~207页;
④美国《中亚杂志》(CentralAsiaJournal)39卷第2期(1995年),326~327页;
⑤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JournaloftheRoyalAsiaticSociety)3辑6卷1册(1996年),146~147页。
《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与张广达教授合著),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初版。
◎古籍整理:
《中国名著选译丛书三编——〈新唐书〉卷》,香港:锦绣出版公司,1997年。
《新唐书》(简体横排二十六史之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咨询报告
西安历史文化与文物古迹保护专题研究报告(修订稿),《西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纲》附件,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旅游局,2005年3月。
◎编写: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本人为第一、三两章及第七章第一节史学部分的执笔人。(本书于2008年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大视野》(青少年版),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年。本人为其第四、第五册撰稿人之一。
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撰写了其政治卷的第七章《内地与周边民族》。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隋唐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本人作为署名编者之一,撰写了其中的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民族关系》。
刘化绵等主编《中华风云人物通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本人作为分卷主编,主持编写了第4册即隋唐卷。
《简明中华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本人作为编者之一,负责编写了其中有关民族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条目。(本书于1994年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侯仁之主编《黄河文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负责编写了其中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部分。
戴逸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主持编写了其中事件、人物两卷的隋唐五代部分,以及典章制度卷的方域编。(本书已获中宣部1994年“五个一工程”奖)
吴小如等主编《365天中外名人大事辞典》,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主持编写了其中隋唐五代史部分。
姚鹏等人主编《东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主持编写了其中第2部分“伦理道德”。
丁守和主编《中华文化辞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本人与编委张广达教授合撰了其中第25章“中外文化交流”。
◎译著和译文:
论中央欧亚(译自英文),[美]丹尼斯·塞诺著、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中华书局,2006年,1-24页。
东方文献主编部1986年工作计划(译自俄文),《中亚文化研究协会通讯》第4期(1986年),20页。
纪念巴托尔德学术报告会(译自俄文),《中亚文化研究协会通讯》第4期(1986年),16~19页。
加尔迪齐著〈记述的装饰〉摘要(译自俄文),《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104~115页。
塔米姆·伊本·巴赫尔回鹘游记(译自英文),《中亚研究资料》1983年第3期,62~64页。
国内外有关东土耳克斯坦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译自俄文),《中亚研究资料》1983年第1期,26~35页。
获奖
◎科研奖:
2010年10月《拜火教与突厥兴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2006—2009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8年获北京大学改革三十年文科“百项精品成果奖”。
2006年所撰论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获国家民委首届(2000-2005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论文类二等奖(一等奖缺)。同年所指导马自力博士论文《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以职事的考察为中心》获北京大学2006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与中文系袁行霈合作)。
2002年,以专题演讲“The Silk Roads Not Lines,but a Web”被遴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获奖人员代表。
2001年,专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北京市民族教育第五届烛光杯奖。
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专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
1996年,主持“新罗、百济与三韩历史关系”项目获韩国基金会(theKoreaFoundation)特别研究奖。
同年所参与编写《简明中华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同年专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1995年,专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同年所参与编写(编委)《二十六史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94年,专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北京市高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1993年,专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北大505中国文化奖”学术成果二等奖。
1992年,专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北大青年科研成果光华安泰奖”。
1991年,专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获“北大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学奖:
2002年,所承担“中国古代史”(主持人阎步克)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课程。
科研情况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12年3月2-9日赴美国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参加第19届中央欧亚研究会议,并于新疆小组作题为“Chigil为炽俟考”的发言。
2012年3月19日晚在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演讲“吐蕃与中亚的关系”。
2012年2月23-24日在北京金马宾馆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精品视频公开课评审会议。
2012年4月24-29日赴埃及开罗大学参加“第二届中埃文明对话——语言文化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唐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并作讨论发言。
2012年5月11日参加北京大学-剑桥大学阿拉伯研究联合研讨会,并作题为“文明和谐的结晶——关于回族历史的一点思考”的发言。
2012年10月1-8日赴美国华盛顿参加“乔治城大学-北京大学卡布斯苏丹讲席联合研讨会”并作题为“中国与阿拉伯古代关系史的若干问题”的发言。
2011年10月3-6日,赴韩国公州参加“第57届百济文化节”国际学术大会,并就“古代东亚的佛教与王权”发表评论。
2011年7月28日,在国家图书馆报告厅为“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大型文化系列活动演讲“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文化”。
2011年9月5日,参加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中国与伊朗关系国际研讨会”,并就“丝绸之路与古代中伊交通”发表评论。
2011年11月11-12日,在北大参加“东亚历史上区域间的认识与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就“东亚的文化交流和联络网”发表评论。
2011年12月12-13日,在北大参加“北京大学-乔治城大学卡布斯苏丹讲席联合研讨会”,并作题为“唐代中阿关系的几个问题”的发言。
2011年4月27-2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演讲“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民族政策”和“隋唐时代的国际关系问题”。
2011年5月12日下午,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演讲“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与国家政治体制演进”。
2011年6月26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春天温泉会馆为中国文化书院昆明论坛演讲“大唐兴衰史” 。
2010年8月27—28日,在北大参加北大历史系与日本驹泽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七世纪东亚国际秩序的形成与中日关系”,并发言,主持阶段研讨。
2010年11月9—10日,在北大参加第五届北京大学“伊朗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古内亚与伊朗文化”,并参加研讨。
2010年12月18—19日,在北大参加“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如何看待日本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成就”,并参加研讨。
2009年8月10日—12月8日,在龙谷大学(日本京都)佛教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
2009年8月22—25日,赴名古屋参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历史系第7次共同学术讨论会”并作讨论发言。
2009年,应聘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网上通讯评审专家。
2009年10月9日,在日本龙谷大学与东洋史研究生座谈中国大学古代史研究近况。
2009年10月30日,在日本东京御茶水女子大学演讲“隋唐时代东亚国际关系问题”。
2009年11月4日,在日本京都大学京大会馆向日本唐代史研究会演讲“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以唐代为中心”。
2009年11月13—17日,赴台湾成功大学(台南)参加“宗教传播与宗教冲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牟羽可汗改宗摩尼教新探”并作大会发言。
2009年11月21日,在日本河合塾京都校舍向该校内藤湖南研究会、东亚研究会、世界史研究会演讲“白江口之战研究新进展——比较中日学界现状”。
2009年11月27日,在日本龙谷大学大宫学舍清和馆3楼大厅向该校东洋史研究会演讲“吐鲁番的吐蕃及藏传佛教遗迹”。
2009年12月4日,在日本龙谷大学与东洋史研究生座谈“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
2008年11月16日,在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华文化战略论坛”并作专题报告“开放、兼融,创新世局——论唐代盛世的文化特性”。
2008年5月4-5日,在济南参加“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二次全体会议与分组研讨。
2008年4月19-24日,在浙江绍兴参加“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古代史组中方研讨并考察余姚河姆渡、宁波天一阁等处。
2008年3月20-23日,赴日本福冈参加“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古代史组研讨并考察大野城、水城、太宰府及对马岛。
2008年3月16-19日,赴新疆石河子大学参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历史系第6次共同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从草原突厥石人看东西文化交流”,发言并担任评议。
2008年1月5-6日,在北京参加“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全体会议与分组研讨。
2006年9月9-12日,赴新疆石河子大学参加“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在系列学术报告会上作题为“隋唐民族形势和周边关系”的演讲。
2006年8月25-28日,赴日本京都参加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北大历史系第5次共同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拜火宗教与突厥兴衰”并发言。
2006年8月12日,在北京参加“内陆亚洲的历史与社会”日本大学—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摘要“古突厥斗战神研究”并发言、主持阶段讨论。
2006年6月26-27日,在北京参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中韩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并发言、主持阶段讨论。
2006年1月10-12日,在上海兴国宾馆讲“隋唐民族与周边关系”共三讲。
2005年10月28日,应邀到北京大学医学部演讲,题目是“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2005年8月24-27日,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参加“河套文化研讨会”并作题为“隋唐五代河套的交通与交流”的发言。(有关报道见《光明日报》2005年8月24日第八版,《巴彦淖尔日报》2005年8月26日第一版,《巴彦淖尔晚报》2005年8月26日第一版;发言摘要载《巴彦淖尔日报》2005年8月26日第二版,《巴彦淖尔晚报》2005年8月26日第八版)
2005年7月28日-8月1日,赴日本东京参加人民日报社和朝日新闻社共同主办的“中日文化交流论坛·遣唐使研讨会”,提交论文《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参加研讨。(有关报道见《人民日报》2005年7月30日第一版和第三版,《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7月30日第一版和第二版,《环球时报》2005年8月1日第二版;发言摘要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31日第七版,日本《朝日新闻》2005年8月13日第二版第4页)
2005年7月16-21日,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参加“草原文化高层论坛”并考察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林区历史民俗。(发言摘要载《光明日报》2005年8月9日第十版)
2005年6月15-28日,参加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北大中古史中心“3-14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项目野外考察队,赴中国东北及朝鲜咸镜北道考察渤海国故地历史遗迹和环境文化。
2005年6月4日,参加“近现代东北亚国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并发表评论。
2005年4月27-29日,赴西安参加莲湖区旅游发展规划咨询。
2005年4月7-9日,参加陕西省文物局与西北大学在西安联合召开的“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学术研讨会”并发表题为“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的论文。4月10日,应邀在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讲演,题目是“历史学科的创新思维”。
2005年2月1-2日,在乌鲁木齐参加《新疆通史》编委会第一次会议。
2004年8月20-22日,参加“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山东蓬莱),发表论文《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并主持分组讨论
2002年12月4-8日,应韩国汉城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的邀请,到该校演讲“丝绸之路及其研究近况”。
2002年被遴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获奖代表,出席该组织于同年11月18-21日在西安举行的庆功大会及联合国2002文化遗产年与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第30届年会,发表学术演讲并主持讨论(英语)。
2001年8月6日,应邀到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就“中国史学发展新动向”发表演讲。
2001年3月20日,在法国远东学院历史文化系列讲座发表演讲(北京),题目是“隋唐五代燕北地区的民族迁徙与分布”。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

2010年主持“6-10世纪中国的族群凝聚与国家政治体制演进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主持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重点课题“3-14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已于2008年9月提交结项成果:论文集一部、专著一部。
2003年,主持项目“3-14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获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重点课题资助。
2002年,主持项目“唐宋时代的政治文明”或北京市社科联重点资助。
2002年,主持项目“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重点教材立项资助。
2000年,主持项目“隋唐五代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