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
徐健
职称:
教授
所属单位 :
欧美近现代史教研室
学历 :
2002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1年6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7年6月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
任职简历 :
1990-1993 北京大学历史系助教
1993-2002 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
2002-2015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2015-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96.11-1997.7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历史系学术交流
1998.6-9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
2000.4-7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
2007.7-9德国爱尔兰根大学政治系访问学者
2007.9-2008.3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
2008-2011澳门科技大学兼职副教授
2009.6-8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3.8-9 德国洪堡大学访问学者
2015.7-8 德国洪堡大学访问学者
获奖 :

◎教学奖:
1. 2002年获北京大学安泰奖
2. 2012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科研奖:
1. 2006年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 2008年专著《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 2013年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奖
4. 2014年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奖

◎社会工作奖:
1. 1995年获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通讯联络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xujian_pku@sina.com


研究兴趣
德国近代史、德国政治思想史、普鲁士官僚制度史、中德交流史
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世界通史、欧洲史、德国史专题  
研究生课程:德国近代史研究、德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

论著

◎论文:

1.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
2. Die deutsche Kulturpolitik in China und ihre Auswirkungen in den Jahren 1897 bis 1914, in: Hermann J. Hiery, Hans-Martin Hinz(hrgs.)Alltagsleben und Kuturaustausch: Deutsche und Chinesen in Tsingtau 1897-1914, Wolfratshausen : Ed.Minerva 1999
3. 评德国史学界有关“特有道路”问题的争论,《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4. 十八世纪的普鲁士官僚:地位、责任和选拔方式,《北大史学》第8辑
5. 托马斯·尼佩带:《1866-1918年的德国历史》,《中国学术》2001年第3辑
6. 近代普鲁士行政官员选拔与培训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7. 转型时期普鲁士官僚的经济改革思想和国家企业促进政策,《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8. 近代普鲁士行政官员选拔与培训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9. 转型时期普鲁士官僚的经济改革思想和国家企业促进政策”,《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10.“公民参政”与“道德政治”——普鲁士斯泰因改革的政治思想理念,《北大德国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行政自由”和“宪政自由”—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自由派官僚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北大史学》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 Fors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Beziehung in: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Berliner China-Hefte 2006, Vol.30
13. 19世纪初德国的自由主义国家理论及其实践,《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14.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安徽史学》2007年第4期
15.“1996-2005年中德关系研究综述”,《北大德国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 普鲁士改革中的乡镇自治与市民社会的培育,《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
17. 劳伦茨·冯·斯泰因的社会-国家思想——兼论近代德国“整体国家观”,《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2期

晚清官派留德学生研究,《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
18. 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德军事生:动因、表现及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9. 守望精神家园:威尔海姆·海因里希·里尔的保守社会政策,《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20. 普鲁士改革中的乡镇自治与市民社会的培养——一个德国的模式,韩水法、黄燎宇主编:《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1. 十六七世纪德国威尔瑟-福格尔商社在东方的贸易活动,《世界历史》2011年第5期
22. 十一五期间的世界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
23. 普鲁士鹰旗在广州: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埃姆登亚洲公司的广州贸易,《中西文化研究》2011年6月刊

24. 政治妥协与学术坚持:汉学家傅吾康与北平中德学会,《中西文化研究》2011年6月刊
近代德国的官僚文化,《中国科学报》2012年12月10日
25. Die offizielle Entsendung chinesischer Studenten nach Deutschland in der spaeten Qing-Zeit, 1876-1911, im:M.Leutner(Hg.), Preussen, Deutschland und China, Berlin:Lit Verlag, 2014
26. 潘润涵先生的史学思想简述,《世界历史》2014年第6期
27. 纳粹史叙事与民族认同,《史学集刊》2015年第4期
28. 21世纪德国学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和起源问题的讨论,《世界历史》2015年第6期
29.“乌拉爱国主义”:一战前德国社会心态的若干思考, 《北大德国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0. 通向行政现代化的普鲁士模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8.16

◎著作与教材:
专著:
1.《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往东方去:16-18世纪德意志与东方贸易》,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
编著:
1. M.Leutner, A.Steen, Xukai, Xu Jian (hrsg.), Preussen,Deutschland und China: Entwicklungslinien und Akteure(1842-1911), Berlin: Lit Verlag, 2014
教材:
1.《世界通史》(现代卷)(参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译著和译文:
1. 一百年来的俾斯麦传记,《德国研究》2000年第3期
2. 恐惧与战争:论一战中的恐惧因素,《北大史学》第7辑
3.《希特勒魔影下的战后德国》序言,民族出版社2000年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1. 中国德国史学会副会长
2.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常务理事
3.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员
4. 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成员

5.《北大德国研究》编委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1.“德国史学术前沿与中国德国史学科建设研讨会”(2014年11月,长沙)
2.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会议(2014年11月,西安)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7月,北京)
4.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年会(2013年11月,杭州)
5. 北京大学-英国艾克赛特大学历史系工作坊(2013年10月,北京)
6.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年会(2012年5月,沈阳)
7.“全球史视野与澳门史研究”(2010年3月,澳门)
8.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术会议(2008年11月,武汉)
9.“中德关系档案整理和研究1842-1911”工作会议(2008年7月,北京)
10.“中德关系档案整理和研究1842-1911”工作会议(2007年7月,柏林)
11.DAAD资助“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国际研讨会(2007年3月,北京)

12.“历史上的国家:形态、属性和功能”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北京)
13.“中德关系档案整理和研究1842-1911”工作会议(2006年5月,北京)
14.“中德关系档案整理和研究1842-1911”工作会议(2005年11月,柏林)
15.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术会议(2005年10月,桂林)
16. 中国世界近代史学术会议(2004年,临沂)
17.“世界历史上的断裂和延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12月,北京)
18. 中国第六届青年史学工作者会议(2001年8月,贵阳)
19. 中德关系与多边化趋势国际学术会议(2001年6月,北京)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与经费数额
1. 德国科学研究基金会(DFG)项目:普鲁士国家秘密档案馆、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共同合作项目“中德关系档案整理和研究:1842-1911”(2007-2010)
2. 澳门基金会、澳门科技大学项目:“澳门在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独特作用与现实意义研究”子课题项目“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德国人与澳门”(2008-2012)
3. 澳门科技大学项目:“抗战期间德国对澳门中立的影响”(2013-2014)
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普鲁士行政制度的现代化研究”(2014-2017)
5.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卷本德国通史”(2013-2017)
6. 香港中国文化书院项目:“中德文化交流”(201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