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勇毅前行共赴新征程 踔厉奋发建功新时代 |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二支部与本科生第二支部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

勇毅前行共赴新征程 踔厉奋发建功新时代

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二支部与本科生第二支部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

1112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二党支部和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在人文学苑5号楼B117室召开联学二十大会议。团委书记刘东奇、团委常务副书记胡梦瑶、校团委博士生师团屈文鑫出席,历史学系博士生第二党支部、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参加学习。会议由历史学系2021级博士生高昕宇主持。

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22级博士生屈文鑫带来以“习近平共同体相关论述与大国担当及使命”为主题的党课。她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出发,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引入学习的三个主题。首先是“共同体与个人”主题,她依据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相关论述,结合社会的“三形态论”,强调了只有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共同体中,个人才能不被异化,在共同体中实现人的个性。其次,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她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最后,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从理论、实践和历史逻辑三个层面对党的二十大的共同体思想进行总结。

image.png

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屈文鑫领学



历史学系博士生党支部李昊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书写逻辑为引领,系统阐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点内容。她深入剖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与精神,梳理了10年来党和国家经历的三件大事与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回顾既往后,她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入手阐释了今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并关注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最后阐释了全党必须牢记的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性,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总结。

image.png

历史学系博士生党支部李昊领学


历史学系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专题进行专题报告。杨溢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才支撑”的阐述进行学习分享,她指出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青年要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理想信念,更加紧密地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承担起时代重任。朱旷霖针对党的青年工作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作了学习汇报。他表示青年群体必须明确政治立场、培养政治意识,共青团也应更加注重推进青年工作,既要塑造积极进取、严格高效的组织形象,也要做同学们热情务实、守望相助的知心人。针对文化自信主题,王姣作了题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分享。结合自身在贵州、河南等地进行社会实践的所见所感,她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之丰厚、内涵之广博,并指出只有结合现代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中华文化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博士生第二党支部积极分子臧玉冰和本科生第二党支部预备党员张钰菁分别作为支部代表进行了学习分享。臧玉冰认为,随着中国的国际角色由国际关系的参与者转向塑造者,中国贡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这既是对中国角色转变的回应,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有益于避免大国之间的冲突和零和博弈。张钰菁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中华民族发展史这一视角。她认为,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进程中观察,是党和国家关注人民获得感、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意识的展现,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image.png

本科生第二党支部预备党员张钰菁发言


刘东奇肯定了同学们的分享并作总结。他指出比较学习、对比学习在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以中西方共同体理念内涵的对比为例,认为中国的共同体理念源于“万物相育而不相害”的“生生”思想,蕴藏着万物互相转化、彼此平等的内在逻辑;而西方所谓的共同体背后的逻辑则与中国不同,物与物之间是“制造”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对理论的内涵和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避免陷入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误区。最后,他对同学们提出两个建议,一是重视实践,加强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不要停留于书本世界、虚拟世界,而应拓宽对世界的感知维度。二是积极讲话,增强演讲能力,在交流中和同学互相学习、互相切磋,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image.png

会议在重温入党誓词中落下帷幕。此次联学会议全面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让同学们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值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史学青年将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更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更不惧艰险的斗争精神,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史学人的贡献。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