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历史学系开展全体师生党员集体学习暨党委书记讲党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精神,落实北京大学党委《北京大学党纪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工作部署,推动全体党员学纪、知纪、明纪、守纪,2024年6月21日上午,历史学系党委于人文学苑5号楼B117和B113会议室开展全体师生党员集体学习。系党委书记何晋以“以人民为鉴察——中国早期治国理政理论中的‘民监’思想”为题讲授党课,全体师生党员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学习。

何晋首先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是重要的政治理念。从自身的学术研究领域出发,在中国早期的政治理论中,人民的地位与作用同样是经常被探讨重要议题。《尚书·酒诰》载:王曰:“封,予不惟若兹多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其中提出的“以人民为鉴察”的概念,从西周初年至西汉时期一直被延续和强调。何晋进一步从政治学原理中关于历史上权力的来源及其基础的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以人民为鉴察”理念的产生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代,君主统治权力的“天命”观是重要的政治思想,其中包括民可上告于天,上天会听从人民的声音这一重要的内容。这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如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即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闪光之处。

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与智慧,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何晋随后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民的相关论述。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何晋指出,历史学人需要以历史的眼光分析当下,从而对党和人民的关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党课深入浅出,将专业研究与党纪教育相结合,使人民立场与廉洁文化深入师生党员内心。历史学系各位党员均分享了自身的学习体会:


通过参加此次集体学习,我深刻理解了中国早期治理体系中“民监”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古代统治者非常注重权力的监督以及对民意的尊重,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官僚的腐败。这在客观上有助于为后世实现廉政建设和社会公平奠定基础。这一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民本理念,强调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在当下社会,民本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清正廉洁,积极参与监督,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郭丹


在学习何晋老师主讲的《以人民为鉴察——中国早期治国理政理论中的“民监”思想》为题的党课后,我想结合之前对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法治道路”集体学习分享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是纪律与监察的重要性和传承性,何晋老师以《尚书·酒诰》为例,生动讲述了周公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对卫国君臣颁布禁酒令的诰辞。诰文以殷商丧亡为鉴,禁止各级各类官吏无事聚众饮酒,并制定触犯禁令的处罚措施。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有了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政策。不过,此时的权力被视为君主“受命于天”而非“受命于民”。如今,我们的政党是人民的政党,一切理论和实践都要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才能真正让权力受到制约、不被滥用。比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和实施,体现了党自我监督、自我净化的决心和能力。

二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传承性。古代监察法制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持续性,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辩证看待西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法学理论划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敬法,按照制度和规范办事。

——吕成敏


经过何晋老师的阐释,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大量可供挖掘的“民监”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中,“民监”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一思想主张以人民为鉴察,即国家治理者应当倾听民意、顺应民心,将人民的需求和意见作为施政的重要依据。这是获得天命,顺应天意的必要。

在当代中国,这一古老的治国理念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在当代治国理政中,倾听民意是至关重要的充分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有利于政府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这样的决策更容易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从而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同时,只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陈俊杰


 《以人民为鉴察——中国早期治国理政理论中的“民监”思想》的讲座从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念入手,分析了君主权力的来源和人民的角色,天命观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由天赋予的,但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君主的德行和人民的意愿来转移。还讲座引用了《尚书》等典籍,强调了人民是君主政治得失的"镜子"。从天命的流转到民心的向背,"以民为镜"不仅是对古代政治哲学的精辟总结,也是对现代治理理念的深刻启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政治智慧,在于倾听民声,顺应民意,以德治国。这不仅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愿我们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筑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傅苏娴


何晋老师梳理先秦文献,从中国古代早期的“以民为鉴”思想出发,指出早在西周时期便有政治的好坏通过人民的反应来检验的观念,这就是“以人民为鉴察”。虽然周人认为天命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却注重“君主”“民”“天命”之间三者的互动。何晋老师再延伸到春秋战国时期,认为“民”的观念来源不再限于天命,而更重视现实政事的需要。这进一步展现统治者加深了对人民的重视和关注。总体而言,中国早期历史权力来源的思想对现代来说或许有矛盾冲突的地方,但政治治理的经验教训仍然值得学习借鉴,天命与君中以“民”和“德”来约束君主,“明德”与“至治”联系,有助于避免君主独断,有助于统治者自身的警戒,反映了古人的政治智慧和通达灵活,表达了对现实人民的关怀。老师的讲座进一步帮助我了解了先秦的政治理念,用他自身的体悟展示了如何学史以用今。他让我发现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际上早就植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学习先秦政治的“民监”治国理论能够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陈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