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

梁志明

梁志明
职称:
教授
所属单位 :
亚非拉史教研室
学历 :
1963—1966年越南河内大学史学系高级进修生
1959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
任职简历 :

1959年7月在北大历史系任教。1979年6月任讲师,1983年5月任副教授,1992年9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78—1985年任北大历史系亚非拉史教研室主任

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北大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等职。《亚太研究论丛》执行主编、《南洋问题研究》学术顾问、《北大东南亚研究》(《北大亚太研究》)编委、《东方文化集存》东南亚文化分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卷》第二版亚洲史部分编委、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东南亚研究丛书》编委会常务编委。
研究兴趣 :
当代东亚东南亚史与现代化发展,越南历史宗教与文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东亚跨世纪的巨变与重新崛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事件卷》,编著《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
通讯联络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liangzhm@vip.sina.com
讲授课程
亚非拉现当代史、东南亚史、古代东南亚历史和文化、东南亚近现代史研究
论著
◎论文:
阮朝初年的经济恢复与中越经贸关系的发展(1802--1858),《16—19世纪越南历史上的阮主和阮氏王朝》(越文版),越南世界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33--341页,河内越南史学会刊物《古与今》2008年10月,总317期转载
关于缅甸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外国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第44—52页
悠久绵长,交相辉映—中国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文化交流,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5月版,第243--307页
东盟发展历程、历史经验与未来走向,《亚太研究论丛》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36--52页
多元中求统一:东盟四十年发展的基本道路,《北大亚太研究》第8辑,2008年3月版,第3--12页
东南亚的青铜时代文化与古代铜鼓综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中国东南亚史学研究的回顾和评析,《东南亚学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10月,第32--52页
关于中国东南亚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东盟的发展进程与展望,载复旦大学亚洲学研究中心《亚洲研究集刊》,第三辑“迎接亚洲发展的新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古代中国向东南亚的移民与早期华侨社会,《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283—320页
东南亚古史研讨:视角、分期与发展进程,《亚太研究论丛》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1—15 7 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南亚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北大亚太研究》第7辑,2006 年8月
东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6期
越共十大:成就与启迪,《南洋问题研究》,2006 年第4期
缅甸敏东改革再评析,载《陈炎先生九十华诞庆贺文集》,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股份公司,2006年6月
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越南抗美战争三十周年胜利纪念,《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6期
从越南的侨务政策谈起---关于境外华人国境问题之刍见,《境外华人国境问题讨论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股份公司,2005年6月
第一次印支战争的国际背景与美国因素,《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3期
论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南洋问题研究》,2004 年第3期
当代海外越南人的分币与发展状况研究,(合撰)《南洋问题研究》,2004 年第2期
当代东南亚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与发展趋势考察,《亚太研究论丛》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试论华侨华人学科的形成与定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收入《中国华侨华人学---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缘起、意义与前景.《和平与发展》,2003年第2期
全球化与面向21世纪的越南,《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2期
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中国与越南,《21世纪中越关系展望中越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兴衰,台湾《历史月刊》,2003年第1期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东南亚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合撰),《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
华侨华人与东亚现代化发展,《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世纪之交中国大陆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合撰),《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5期
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兴起与东盟意识的增强,《当代亚太》,2001年第3期
论越南儒教,《越南学国际研讨会纪要》第一集,越文版,世界出版社,2000年,河内
论战后东南亚的发展问题,《20世纪的历史巨变》,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金融危机与东南亚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暹罗免于沦为殖民地的原因试析,《魏维贤七十华诞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台湾《历史月刊》,2002年第12期转载
略论东南亚殖民化和边缘化及其对现代化发展的影响,(香港)《亚洲评论》(总第10期),1999年秋冬号
论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统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世界历史》1999年第6期
东南亚殖民主义史的分期与发展进程,《东南亚研究》1999年第4期
越南的经济革新与对外开放,《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论近代殖民主义对东南亚扩张的动因,《东南亚》杂志1999年第2期
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与警示,《市场经济与企业改革论文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5月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综论,《北大亚太研究》第4辑1998年4月
东亚金融危机纵谈,《当代亚太》1998年第1期
越南经济革新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比较刍议,《北大史学》,第4辑1997年8月
越南改革的理论思维与发展模式,《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韩国经济腾飞及其启示,《韩国学论文集》第六辑,新华出版社,1997年
马克思关于双重使命的论述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北大史学》第3集1996年2月
试论越南经济革新的历史背景,《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试论当代越南的工业改革与工业发展,《北大亚太研究》第3辑,1996年第10月
越南革新的理论思维与发展观念综述,《东南亚》1996年第2期
越南农业改革的历史进程,《国际政治研究》1996年第2期
越南革新与中国改革的比较,《中国学研究》(越文),1995年2月,河内
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论日本对东南亚的占领及其影响(1941-1945),《世界历史》1995年第4期
东南亚近现代史的发展阶段与进程,《东南亚纵横》1993年第3期
近现代东南亚(1511-1992)绪论,《东南亚探索》1993年第2期
越南经济改革及其与亚太国家经贸关系的关系,《北大亚太研究》第2集,1993年9月
潘佩珠与潘周桢比较研究,《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1月;越南《历史研究》杂志,1994年第1--2期转载
胡志明的政治思想,《北大亚太研究》第1辑,北京大学,1991年
古代东南亚印度化问题刍议,《南亚东南亚评论》1990年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试论东南亚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与特点,《东南亚学刊》1989年试刊号,社科院亚太研究所
孙中山与越南革命先驱潘佩珠,《东方世界》1988年第6期
亚非会议及其国际意义——纪念亚非会议三十周年,《人类历史的进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14世纪越南封建土地制度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1987年第2期
略论越南佛教的源流和李陈时期越南佛教的发展,《东南亚史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勃兴,《外国史知识》1984年第3期
关于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世界史研究》第2期,北京大学历史系,1984年
刘永福的黑旗军与中越人民的战斗友谊,《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试论法属印支联邦的建立及其瓦解,广西社科院《<越南地区霸权问题>论文集》,1984年
越南史学界关于奴隶制和封建制问题的讨论,《印支研究》1982年第3期
略述越南关于古代铜鼓的研究,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文物》第9期,1980年
十一世纪宋朝反击越南李朝侵略战争中的富良江考,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资料》1980年第2期
正确评价民族资产阶级在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革命作用(合撰),《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10期
◎文章
东盟40年:基本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趋势,载《北京大学校报》,2007年12月5日,第1139期第3版
吴哥文化:柬埔寨的旗帜,《世界知识》2003年年第5期
日本军部的兴衰,《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3期
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三分册,重庆出版社,1988年
越南义安河静的苏维埃运动,《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7年
甘地和甘地主义,《自修大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自修大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
越南西山农民起义,《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5年
胡志明,《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4年
陈富,《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4年
◎著作与教材:
《亚太研究论丛》第1至第5辑,(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008年。
《东盟发展进程研究---东盟四十年回顾与展望》,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10月。
《东南亚近现代史》上、下(合著),北京 昆仑出版社 2005年。
《东亚的历史巨变与重新崛起—东亚现代化进程研究》,梁志明主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论文集),独著,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东南亚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主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主编),署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世界史·当代史卷》(主编之一),署名第二,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世界史·现代史卷》(合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东方文化大观》(合著),编委,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当代越南经济革新与发展》(主编),署名第一,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年12月。(获北京大学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
《世界现代史和当代史》(合著),署名第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4年。
《近现代东南亚1511—1992》(合著),署名第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当代世界史1945—1992》(合著),署名第二,人民出版社,1993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当代世界史1945—1987》(合编),署名第二,人民出版社,1989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世界现代史1917—1945》(合编),署名第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
《越南情况简介》(合编),署名第一,战士出版社(今解放军出版社),1980年。
《简明世界史·现代部分》(合编),人民出版社,1974年。
《亚非现代史参考资料》(合编)第一分册、第二分册(上、下),北京大学历史系出版,1960年。
◎译著和译文:
《俄罗斯的越南学》黄云静译、梁志明校,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东南亚纵横》2000年第1期。
李常杰—李朝邦交史》黄春翰著、利国译、梁志明校,《南亚与东南亚资料》连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内部刊物,1992年。
《铜鼓与越南奴隶占有制》(越)陈文甲著,《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2年第1期。
《关于玉缕铜鼓上船形纹的一点看法》(越)杜太平,《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1982年10月。
《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越)黎文兰等著,《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1982年。
《雄王时代》(越)文新等著、梁红奋译、梁志明校,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80年12月。
《越南发现的东山铜鼓》(越)阮文煊、黄荣著,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铜鼓研究资料选译之二》,1979年12月。
《越南和东南亚东山鼓分布状况》,(越)武胜著,《考古学参考资料》第2集,1979年。
《越南的古铜鼓研究情况》,(越)郑明轩著,《考古学参考资料》第2集,1979年。
《越南史学界关于中越关系史的论述辑译》(1950-1978年)(合译),北大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历史系亚非拉史教研室,1978年10月。
《越南历史》第一集,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1971年版,中译本(合译,负责第八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工具书:
《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卷》第二版,东南亚史词条的修订与撰写,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待出。
《世界外交大词典》(东南亚外交史条目撰写),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大百科全书·宗教卷》“越南佛教”等词条。
《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黎贵敦、潘佩珠”等词条。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全书编委),(历史卷编委、人物等卷条目撰写),中国华侨华人出版社,2001-2002年。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世界战争史分册(合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
《东南亚历史词典》(编委),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1月。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获北京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365天中外名人大事辞典》(合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10月。
《外国历史常识(现代部分)》(合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
《中学历史手册(世界史部分)》(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获奖情况
◎科研奖:
《当代越南经济革新与发展》(主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年12月。获北京大学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
《东亚的历史巨变与重新崛起---东亚现代化进程研究》,(主编),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学奖:
1997年因世界通史课程改革与创新获北京市教学二等奖。
1991年评为北京大学1990--91年度优秀班主任。
1986年获北京大学1985—86年度教学优秀奖。
◎教材奖:
《近现代东南亚1511—1992》(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当代世界史1945—1992》(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当代世界史1945—1987》(合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科研情况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08年11月28日,出席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主办的“东盟一体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作了“关于东盟宪章与东南亚一体化前景”的发言。
2008年11月13—14日,北大亚太研究院主办,东南亚学研究中心承办“中日韩与东南亚:交流、合作与互动”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发表“试论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与趋势”。
2008年11月9—10日,应邀出席《北大·复旦亚洲论坛(2008):亚洲的价值观》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东南亚的多样与一致性”的讲话。
2008年11月5日,应邀出席中央财经大学学生会举办的“中越论坛”学术报告会,就中越建交和中越人民友好关系的发展问题作了报告。
2008年6月24日,北大亚大研究院与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中心主办“大陆东南亚现状”学术研讨会。本人作了会议小结。
2007年12月5日,出席香港《中国评论》杂志社召开的东盟发展的“思想者论坛”座谈会,作了“一体化加速是生存发展需要,多元中求統一是东盟发展基本道路”的发言。
2007年11月15—16日,北大亚太研究院主办,东南亚学研究中心承办“东盟40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9月21—23日,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六届国际会议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出席了会议,主持了分组研讨会。
2007年6月6日,世界华商---韩商发展论坛暨创东亚繁荣国际大会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行。出席并担任论文点评人。
2007年5月27—28日,应邀出席“2007复旦----北大亚洲学论坛”,并在大会上作有关东盟发展展望的演讲。
2007年5月10日北大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东盟40年与东盟国家发展”学术研讨会,主持会议并作会议小结
2006年12月18--21日,赴南宁出席“第二届中国---东南亚经济合作论坛暨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并提交了论文。
2006年9月22-23日,代表北大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出席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建院30周年庆祝暨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
2006年12月7-8日,出席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中国东南亚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作了主题发言。
2006年5月11日,出席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召开的 “东亚共同体:理想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主持开幕式,并参加讨论。
参加筹备2006年4月由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主办的“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
参加“东南亚古代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2005年4月19—23日,应越南河内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范春恒教授邀请,赴河内参加越南南方解放、国家统一3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在大会作了讲话。
2005年3月29日,出席北京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举办的“东南亚现状问题”学术研讨会。
2004年4月21日,与杨保筠教授和韦民博士一起与越南河内人文社会科学大学校长范春恒教授一行就越南和东南亚学的研究合作进行商谈,初步达成了几项意向性合作协议。
2004年4月19—20日在北大交流中心召开“奠边府战役暨日内瓦会议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关于《第一次印支战争的国际背景和美国因素》的报告。
2004年1月14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青年间的对话’项目国际研讨会”,
2003年12月,北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成立4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关于《东亚现代化历史进程刍论》的报告。
2003年12月19日,应邀参加国务院侨办政研司举行的“华侨华人专家座谈会”,就侨务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3年11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哲学日”,项目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合作,在北大举办了主题为“东亚文化与青年的价值观”的“哲学日”活动。
2003年9日24-28日,应邀参加了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与中国世界民族学会联合主办的“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就“海外越南人的分布与发展状况研究”问题作了大会发言
2003年9月13日,参加“华侨华人研究学科建设座谈会”,并发表关于“试论华侨华人学科的形成与定位”的学术报告;同日,应邀出席人民日报《时代潮》周刊创刊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在大会发言。
2003年7月1日,就深圳城市发展与东南亚问题发表访谈于2003年7月7日《深圳特区报》头版上。
2003年5月,东南亚学研究中心与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共同倡议和筹办《东南亚研究论丛》,组织了一个包括校内外众多同行专家参加的编委会。
2003年3月11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北京东南亚学术论坛会议。中心议题为“东南亚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
2003年1月8日,出席中国国际友联会在保利大厦举办的东南亚问题研讨会。
2002年11月21—22日,应邀出席了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区社科院在南宁主办的“中国(广西)东南亚经济合作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就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的建立问题作了大会发言。
2002年10月18日,应邀出席了社科院地区安合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
2002年8月31日-9月1日,应邀出席了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和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办的“21世纪中越关系展望中越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发言。
2002年月,应邀出席科院亚太研究所举行的社科院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2001年9月13日召开东南亚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并举行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在京理事扩大会议,成立了“北京地区东南亚学术论坛”。此后共召开了5次会议。

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与经费数额:

课题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最终成果,于2003年11月提交结项。

最终成果为:《东亚跨世纪的巨变与重新崛起—东亚现代化历史进程研究》,50万字,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项目负责人、主编:梁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