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页
臧健
职称:
研究馆员
所属单位 :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学历 :
1972年5月-1975年9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中国史专业毕业
任职简历 :
1975年9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助教
1982年5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馆员
1990年1月— 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员、秘书长
1993年10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2001年6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图书分馆馆长
2005年8月—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馆员
通讯联络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邮编:100871
电话:(8610)6275-1655
电传:(8610)6276-5040
电子信箱: pz@pku.edu.cn
获奖情况 :

《宋元至明清时期族规家法与两性关系》,收录于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305-349页。(此书荣获第一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术普及读物(含教材)类二等奖)
主编:《近百年中国妇女论著总目提要》,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吉林长春),1996年1月。(此书199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著作二等奖;1999年获第三届全国妇女优秀读物陈香梅奖三等奖。)

《西部失学女童的希望》,《妇女研究论丛》(北京),1994年第1期。(此论文获第一届全国妇女报刊优秀论文三等奖)


科研情况

《80年代以来中日妇女生育观变化比较研究》,日本住友财团资助项目,2000年3月—2001年3月,经费US$10,000。

《80年代以来中日妇女生育观变化比较研究》,日本住友财团资助项目,2000年3月—2001年3月,经费US$10,000。
《2001年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大龄女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全国妇联儿童部合作项目,经费RMB5,000。
《儿童分性别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联合国儿基会、全国妇联儿童部合作项目,经费RMB20,000。

《余嘉锡读已见书斋藏书综合目录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古籍整理项目,现进行中。


论著

◎论文

苏联对中国性别平等的影响:以20世纪50年代为例,发表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国妇女研究会主办《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72-78页。
中国妇女史学研究综述,发表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301-311页。
, Editors-in-Chief Lily Xiao Hong Lee and A.D. Stefanowska, An East Gate Book, 2007, P. 241-242
“妇女回家”:一个关于中国妇女解放的话题,游鑑明、罗梅君、史明主编《共和时代的中国妇女》,台湾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4月,365-400页。  
收养:一个不可忽略的人口与社会问题——宋元民间收养习俗异同初探,张希清等主编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223-252页。  
从分性别统计数据和分析看新时期女童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以两个项目为例,全国妇联儿童部、联合国儿基会“全国女童工作研讨会”,2005年11月。  
变革中的北京大学图书文献保障体系——以分馆建设为例的思考,《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通讯》第7期,2005年10月。  
坚持走有北大特色的分馆建设之路——厦大、武大图书分馆建设考察报告,《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通讯》第6期,2005年4月。  
中古史中心分馆的建立、发展及与中心馆的互动,《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通讯》第6期,2005年4月。  
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综述,发表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 (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1月,276-288页。  
女童研究综述,发表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6-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1月,134-139页。  
宋元至明清时期族规家法与两性关系,收录于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305-349页。(此书荣获第一届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术普及读物(含教材)类二等奖)  
宋代民间立嗣习俗与妇女生活,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三联书店,2004年4月,134-154页。  
东西方文化视角中的中国妇女,收录于《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93-223页。(10,603字)  
宋代家法的产生及对家族中男女性别角色的认定,发表于《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275-298页。  
Wome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Song China, in:Women and Confucian Cultures in Premodern China, Korea, and Jap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P.123-141.  
80年代以来中日妇女生育观变化比较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北京大学人口所刊物),2002年第8卷第4期,66-74页。  
史学研究资料的重地——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通讯》第4期,2002年12月。  
中古史中心图书分馆建设初期成果与今后构想,《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通讯》第2期,2002年4月。  
宋代文献记载中的高丽社会—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为例,《外国文献中的高丽社会研讨会论文集》,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史学科,2001年11月。  
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新举措——谈中古史中心图书分馆建设,《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通讯》第1期,2001年11月。  
中韩古代家规礼法对女性约束之比较——以明清与古代朝鲜时期为例,《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105—113页。  
对宋元家族制度、家法与女性的考察,《山西师大学报》(山西临汾市),2000年第2期,80—85页。  
教育:离西部贫困地区女童还有多远?,《纪念九五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五周年(北京加五)研讨会论文集》(下),2000年5月。  
女童教育:跨入新世纪,《中国妇女报》,2000年3月18日,第3版。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与中国妇女史研究,《中华女子大学学报》增刊,1999年8月。  
Moderniz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here and Role of Women,in: Ewha Womans University, Feminist Analyses of Modernity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and Korea, 1999,3-15.
女童研究的回顾与再思索,《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1期,13-18页。  
难以忘却的思念,《仰止集—纪念邓广铭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郑氏规范与浦江郑氏家族中的女性,《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妇女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1998年6月。  
辛亥革命以来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的变化,《近代化以来韩中女性婚姻观念的变化研讨会》(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史学科),1997年11月。  
二十四孝与中国传统孝文化,《韩国学术思想史学术大会论文集》(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史学科),1997年10月。  
女童生存与发展—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322--331页。  
宋代家法与女性,《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市),1997年3月,306—321页。  
儒家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束缚——以家法为途径的考察,《儒家文化与中韩妇女地位研讨会论文集》(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女性研究院),1996年6月。  
中国西部农村女童教育研究,《浙江学刊》(浙江),1995年第5期,66—68页。  
中国女童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宁夏教育科学研究》(宁夏),1995年第4期。  
南宋农村“生子不举”现象之分析,《中国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4期,75—83页。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女性学的发展,《亚细亚女性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女性研究院),1995年5月。  
中国大陆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之概况,《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5年8月,第3期,237—248页。  
封建时代后妃参政探析,《北京大学第三届妇女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  
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1994年第3期,9—19页。  
奁史——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国典籍与文化》(北京),1994年第3期,81—84页。  
宁夏贫困山区女童教育口述史访谈体会,《宁夏教育科研》(宁夏),1994年第3期,24—26页。  
妇女职业角色冲突的历史回顾——关于“妇女回家”的三次论争,《北京党史研究》(北京),1994年第2期,20—22页。  
西部失学女童的希望,《妇女研究论丛》(北京),1994年第1期。(此论文获第一届全国妇女报刊优秀论文三等奖)  
◎调查研究报告:  
《儿童分性别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联合国儿基会、全国妇联儿童部合作项目,已于2001年12月向联合国儿基会提交报告。  
《2001年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大龄女童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与全国妇联儿童部合作项目,已于2001年8月向全国妇联提交报告。  
《80年代以来中日妇女生育观变化比较研究》,日本住友财团资助项目,2000年3月—2001年3月,研究报告已在北京大学人口所刊物《人口与市场分析》2002年第4期发表。  
《四川彝族藏族农村妇女实施功能性脱盲脱贫的调查与对策》,徐午等主编《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西部女童教育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与思考——以四川喜德县、开县为例》,此报告于1998年12月提交教育部与联合国儿基会。  
◎著作:  
参与点校整理:《宋朝诸臣奏议》礼乐门、财赋门等1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9年12月。  
主编《近百年中国妇女论著总目提要》,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吉林长春),1996年1月。  
副主编《创造平等——中国西北女童教育口述史》,民族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  
副主编《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  
独立编制《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书名著者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第二作者,参与编制《历代名臣奏议篇名、著者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国际交流

2008年11月2日-16日,作为“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的讲演者,访问了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顺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与性别研究中心。访港期间,在浸会大学历史学系作了“宋元时期立嗣收养习俗与妇女生活”和“民国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反思” 两个专题讲座;在中文大学历史学系作了“民国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反思”的讲座,并与历史系教师、研究生座谈讨论。

2008年11月2日-16日,作为“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的讲演者,访问了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顺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与性别研究中心。访港期间,在浸会大学历史学系作了“宋元时期立嗣收养习俗与妇女生活”和“民国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反思” 两个专题讲座;在中文大学历史学系作了“民国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反思”的讲座,并与历史系教师、研究生座谈讨论。
2007年6月24日至30日,到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并参访了哈佛商学院和哈佛燕京图书馆。
2007年6月22-23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The Soviet Impact on China: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1949-l991”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的题目是“The Influence of the Soviet Union on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in the 1950s”。
2007年5月16日,在北京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Cross-Cultural Dialogue: Family Harmony and Youth Growth”国际学术论坛,发言的题目是“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与家庭的困惑”。
2007年1月16-23日,考察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图书馆,此外还考察了与香港毗邻的广州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
2006年9月19-20日,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妇女研讨会”中的“妇女与教育”论坛。
2006年7月28日至31日,到宁波参加南京大学主持召开的“第三届中华民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2006年7月20日至23日,到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参加李培镕教授就任梨花女子大学总长的就职典礼,并商谈合作研究事宜。
2005年3月,考察了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分馆建设情况。
2004年8月3日—13日,与“3-14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项目课题组一起,与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敖其尔教授、蒙古国立大学历史系刚巴特尔教授合作,共同考察了蒙古国现存匈奴、柔然、突厥、契丹等墓葬、碑文遗址。
2002年10月16日—11月1日,访问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作为“李珍华教授纪念讲座”的第9位讲演人,作了“东西方文化视角中的中国妇女”的讲座。期间参访了密西根大学妇女研究中心。
2002年10月6—16日,赴德国柏林,参加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办的“Women in Republic China”国际研讨会,发言的题目是“‘妇女回家’——一个关于中国妇女解放的话题”。
2002年9月9—21日,随同“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融合与碰撞”项目组,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访问,并收集资料。
2001年11月14—18日,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史学科,参加“外国文献中的高丽社会”研讨会,发言与提交论文的题目是“宋代文献中的高丽社会—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为例”。
2000年12月6—26日,访问了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拜访了新闻系副系主任扎依采夫教授。
2000年10月2日——12月5日,作为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的访问学者,在德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术访问。
2000年9月8日—23日,访问了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日本大学、二松学舍大学、上智大学、日本中国女性史研究会、日本女记者协会等研究机构与组织;到国会图书馆、日本大学人口研究所、日中友好会馆等图书馆查阅、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其各种设备配置情况,图书资料的分类、编目及上架的规则与顺序,及图书资料的阅览与借阅的程序。
1999年6月,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女性研究院参加“近代化进程与中日韩妇女经验比较研究”研讨会,发言与提交论文的题目是“家庭领域的变化与妇女角色的再构成”。
1997年9月—11月,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女性研究院作访问学者,讲演的题目是“中国女性学的发展”。参加了“韩国思想史学会年会”,发言与提交论文的题目是“二十四孝与中国传统孝文化”,参加了“中韩妇女地位研讨会”,发言与提交论文的题目是“中国近代以来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1996年6月—7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盛顿大学、犹他州立大学作短期学术访问,参加“儒家文化与中日韩妇女研讨会”,发言与提交论文的题目是“宋代妇女与儒家文化”。
1995年5月,到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参加中韩女性问题研讨会,发言与提交论文的题目是"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女性学的发展"。

1993年11月,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亚太地区妇女与发展NGO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