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教师

齐思和(1907-1980),字致中,山东宁津人。1928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1-193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专攻欧美历史,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应北平师范大学之邀,任历史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等院校兼课。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在燕京大学、私立中国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转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任教授,1958年起担任北大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为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专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齐思和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外关系史及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35年曾受聘于北京大学史学系,讲授“史学概论”的课程。此后开设过“商周至秦汉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现代史”、“英国史”、“美国史”等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后,为教学需要,及时编写了《世界中世纪史讲义》,该书编纂过程中,广泛征引原始材料与研究论文,并参考西方史学名著,为高校中世纪史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0年后,主编《世界史》教科书上古分册。同时,为配合中世纪史教学工作,主编《世界史资料丛刊·中世纪初期的西欧》、《中世纪晚期的西欧》两册资料选集。此外,还主持编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标点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编辑《黄爵滋许乃济奏议合刊》,与翦伯赞等合编了《中外历史年表》,对于新中国历史学的基本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齐思和学贯中西,注重中外比较研究。早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由于经学基础深厚,对文字训诂之学有所造诣,加之熟悉外国史事和现代史学方法,往往能够提出新见,20世纪40年代末,又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中国近代史、近百年学术思想史领域。代表性论著有《战国制度考》、《周代锡命礼考》、《孟子井田说辩》、《毛诗谷名考》、《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魏源与晚清学风》等。20世纪50年代起,转向世界史领域,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西欧封建土地制度和西方史学史两方面,同时对中西交通史也有研究。其对于西欧封建庄园制度的研究,依据大量材料论述英国封建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与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化过程的异同,填补了中世纪史研究的空白。先后发表《从伽图的农业论看罗马农业》、《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过程》、《从英国封建庄园看欧洲庄园制度的特征》、《十三世纪英国土地制度研究》、《从世界史角度看土地国有制》、《欧洲历史学的发展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