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兰(1901-1979),字景兰,号立庵,浙江嘉兴人。1920年就学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发愤治小学,渐及群经。1924年经罗振玉引荐至天津,后又编《将来月刊》及《商报·文学周刊》,开始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古代史研究。1931年春同金毓黻编辑《辽海丛书》,同时受聘于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返回北京,入北大史学系,讲授“金文及古籍新证”、“尚书”、“甲骨文字”、“古文字学”等课。卢沟桥事变后,内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代理中文系主任等。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正式调至故宫博物院,但仍在北大历史学系讲授“古文字学”等。在其从事研究的领域中,以古文字学的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殷墟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天壤阁甲骨文存》、《甲骨刻辞考释》、《获白兕考》、《古乐器小记》、《六国铜器铭文研究》、《高本汉音韵学批判》等,考释甲骨文字,推崇孙诒让之偏旁分析法,从文字发展历史分析字义,考订精详。对于音韵学也有极深造诣,撰有《反语起源考》、《论唐末以前韵学家所谓“轻重”与“清浊”》等。在古代史方面也有研究,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春秋战国是封建割据时代》、《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关于商代社会性质的讨论》、《论“用人”与“作佣”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国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