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教师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浙江瑞安人。早年与陈虬、宋恕等维新思想家交好,曾任教于家乡书院、上海速成学堂、杭州养正书塾。光绪癸卯(1903)进士,授户部主事。次年受聘为京师大学堂史学教员,担任中国史课程讲授,并编有讲义,内容包括“政治之原理”、“社会之原理”、“孔子作春秋”、“孔子之门”、“孔子弟子之秩闻”、“孔子弟子之派别”、“老墨之学”等。陈黻宸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史家。20世纪初曾在其主编的《新世纪学报》上发表《独史》、《史地原理》等文,猛烈抨击旧史观,阐发新史观。在京师大学堂任教期间,陈黻宸的新史学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在其编撰的《中国史讲义》中开篇为“读史总论”,提出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历史研究的范围不应以文字史为限,“余犹以为自结绳而有文字,可谓史学之进步,而不可谓史之轫始。……未有书契以前,自有未有书契之史。”对屠寄的《中国史讲义》给予很高的评价,称此书“自开辟始,迄于春秋,义显事晰,达哉其言之矣”,并称他的《中国史讲义》是继屠寄之后接着编写的,因此“自春秋始”。1906年,因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调,离开京师大学堂赴粤,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兼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告诫学生“学无中西,唯求有用”,推崇永嘉事功之学。辛亥后曾任国会众议院议员。

1913年春,受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1916年,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曾遣人向北大校长胡仁源关说,请大学教授率诸生拥护袁氏称帝,上“劝进表”。陈黻宸与弟子马叙伦对此坚决抵制。12月,袁世凯死,胡仁源辞职,陈黻宸、马叙伦强烈支持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对北大此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陈黻宸曾营救因反对袁世凯而被拘禁的章炳麟,并拟撰写《袁氏叛国史》,惜未成书。陈黻宸治学范围广阔,“宿于性理、文章、经制”,而着重于史学,“经制则自治史始,谓不通史学,则于民生习俗之故,世运迁移之迹,不能推原而究末。”认为古代文章制度、治乱得失可为当代人提供行动的准则与鉴戒。主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二十卷、《诸子通义》十卷、《饮水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