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教师

邵循正(1909-1973),字心恒,福建侯官人。1924年就读于福州英华书院。1926年考入福州协和大学,同年改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攻读国际法和国际关系,1930年升入该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专攻中国近代史,着重于外交史方面,毕业论文《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曾向亲历者陈宝琛请教,旁征博引中外文献,学术价值很高,至今仍为学术界推崇。1934年由学校庚款资送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留学,习蒙古史、波斯文、意大利文。1935年转学德国柏林大学,研究蒙古史。1936年回国,任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讲师,讲授蒙古史,并结合教学进行蒙古史研究。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除开设“蒙古史”课程外,还讲授“波斯文”、“西与史料选读”等新课。尽管图书资料大部分毁于战火,仍坚持进行蒙元史研究。1945年秋,与孙毓棠等赴英讲学,任牛津大学访问教授。次年回国,任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并于1950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从此直到逝世,始终在北大历史系任教,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高教部委托北大历史系拟定全国综合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邵循正在陈庆华、夏自强等协助下,亲自拟稿,1956年主持综合大学文史教学大纲审定会中国近代史组的讨论,并最终通过教学大纲,成为此后全国高校讲授基础课与编写近代史教材的重要依据。重视史料搜集整理工作,1952-1958年间领导近代史所史料编辑室工作,担任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直接领导、参加《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两部资料丛刊的编订,亲自执笔撰写叙例,并为研究生、进修教师讲授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课程。还主持编校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并整理出版了《夷氛闻记》、《镜湖自撰年谱》等重要史料。稍后,又领导北大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整理编辑《盛宣怀专刊信稿》、《义和团运动史从编》等。此外,还为本科生教授“中国近代史”等基础课、培养研究生、主持编写《中国历史概要》近代部分、《中国史纲要》近代部分等教材,在教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60年代以后,研究重心转向太平天国革命后江南土地关系、阶级关系、秘密社会和农民战争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文革”爆发后,遭到迫害,仍坚持参加二十四史标点工作,终因积劳成疾,于1973年4月27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