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 |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新印作者:朱凤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2-3《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是史学界第一部对商周家族作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 商周时代的家族组织作为当时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制度等,皆可从家族组织形态及制度角度找到其形成之缘由与背景。对商周家族作全面、细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商周社会形态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而且可以明确中国家族社会的历史渊源。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家族形态”的内涵规定为家族内部的亲属组织结构、居住形式,家族成员的等级结构,家族内部的政治形态与经济形态,家族的社会活动形式及其功能。全书分为商晚期、西周、春秋三个阶段,对上述家族形态的内涵分阶级、阶层做了断代研究,对家族形态的演化规律与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本著作还进一步论述了商周家族对社会形态与国家结构形式及政体的影响,说明了家族形态的变化对以上诸方面发展、变化所起的内在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除对先秦文献作详细考证外,还充分利用了甲骨文、金文及侯马盟书等古文字资料,并在商、西周部分大量利用了有关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在对家族内部亲属组织结构的分类与亲属关系的分析上注意借鉴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 张政烺先生评价此书“借鉴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所以理论严紧,论断高明,运用资料也丰富。由于古文献基础好,阅读使用不发生障碍。古文字学修养好,充分利用当时的文字记录,如甲骨文、金文、侯马盟书等第一手资料,恰如其分,创获甚多。此外,这本书还运用了较多的考古发掘资料说明宗族问题,对于考古学界解决问题也有所帮助。行文严谨,学风正派,这都是很可取的。这本书所论问题,过去无人作深入系统研究,作者笔下处处胜过前人。当然不是说皆为定论,但搭好这个架子,日后讨论即有基础了。” 李学勤先生在书面鉴定意见中指出,本书“是对商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家族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书。家族在商周社会历史上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族形态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商周社会的探讨抓住了关键的一个问题。这本书的贡献是很大的。……作者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广泛采用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材料作综合剖析,有不少前人未发的新见解……每一部分都是能独立成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国对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日益深入,朱凤瀚同志此书代表了这方面的新趋势,确系一部丰富而扎实的好书。” 宋镇豪先生在为本书所作书评《中国上古家族新探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1期)中对本书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析。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于1992年9月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3年10月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书讯 | 王晴佳、冈本充弘、李隆国主编《西方史学在东亚》作者:王晴佳、冈本充弘、李隆国 出版社:(德)德古意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4《西方史学在东亚:传播、批判与比较》(Western Historiography in Asia:Circulation, Critique and Comparison)已由德国著名学术出版社德古意特(De Gruyter)于2022年3月出版。该书由王晴佳、冈本充弘和李隆国主编,收录了中日韩三国学者对西方史学史的相关研究,其中包含12位中国学者的论文。该书的论文对西方从古代至今的重要史家、学派和思潮进行了深入考察,为西方史学史研究提供了一种东亚视角。自近代以来,西方知识大量翻译到东亚地区,促进了东亚地区学术的现代化转型,但同时也造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长期以来,西方学界更多关注东亚地区如何研究东亚,而鲜有人关注东亚如何研究西方。东亚地区的西学研究并非亦步亦趋追随西方,而是带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和现实关怀。随着学术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学界也开始关注西学研究中的非西方声音,该书便是在西方史学史领域发出东亚声音的一次尝试。
-
书讯|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修订版)作者:罗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2-2北魏皇帝,不仅是华夏帝制国家的皇帝,也是内亚游牧征服集团的可汗。他们的历史活动,是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与新生。北魏的所谓“代都旧制”,分明就是内亚传统的一部分。 本书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仪式、辽初的权力传承危机、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内徙内亚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继承和坚持某些内亚的文化传统。这些内亚传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史书记录中或遗忘或变形,依稀仿佛,难以辨认,所以清理这些残存的线索就成为一个足以显示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工作。以内亚视角重读历史,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
-
书讯 | 荣新江:《从粟特到中国——丝绸之路史研究》作者:荣新江 出版社:汲古书院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2019年初,我在东洋大学讲学,有机会条理自己用日文发表的所有文章,萌生了出版一本日文论文集的想法,并且得到日本友人气贺泽保规、妹尾达彦教授的赞赏,也获得汲古书院出版社社长三井久人先生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西村阳子女史的大力协助。于是把所刊日文文章全部找出,精选20篇,以“从粟特到中国——丝绸之路史研究”为题,分成“丝绸之路史一般”、“唐朝都城与周边诸民族”、“敦煌”、“吐鲁番”、“于阗”、“粟特”六个方面,将文章以类相从,便于读者了解笔者整体学术框架和研究历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论集大体编辑完毕。
-
书讯 | 赵世瑜《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作者:赵世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2月本书为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的最新著作。作者认为“富饶的文献与‘贫瘠’的田野”是传统江南史研究不太注重田野观察的两大原因。尽管江南的传世文献十分丰富,但主要是代表士绅意识形态的文献。实际上,作为田野观察对象的生活世界(人的思想、活动与行为)从来不会“贫瘠”,但对于跨时间观察的历史田野来说,如今历史地图上看到的水乡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与“现代性”,我们不太清楚宋元,甚至明代江南人从水乡到陆地的生活世界的样态。本书聚焦于东山地区的聚落开发。东山、西山原隶属于苏州吴县,乾隆之后归太湖厅管辖。这里的渔民陆续陆居的过程在江南的不同时空中多有发生。雍正二年在直隶总督李维钧的奏请下,刘猛将因被视作驱蝗之神祇而被列为国家正祀,这恰恰反映了水上人由渔业向农业的转化。于江南而言,东山作为一座岛屿自有其地理特殊性,但与江南地区水乡成陆的过程应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重新讨论考虑滨岛敦俊的江南无宗族的观点,以及吴滔对宋元时期江南市镇产生机制的思考。当下东山地区遗留的仪式传统是对传统的追忆,而洞庭东山的社会结构过程则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宋元江南史的模型。
-
书讯 | 朱凤瀚:《甲骨与青铜的王朝》作者:朱凤瀚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1本书分三册。上册为商代部分,收录了《再读殷墟卜辞中的“众”》等论文30篇(另附文1篇),中册为西周部分,收录《〈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等39篇论文,这些文章综合运用了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着重探讨了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家族形态、宗教观念、政治地理等方面的重要学术问题。下册包括东周及通论两部分,各收录8篇文章,东周部分主要论及这一历史阶段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的状况,通论部分的文章则较宏观地论述了商周社会结构、宗教观念的演变等问题,也有对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等方法论的思考,其中也涉及到对夏文化考古学探讨的看法。
-
书讯 | 朱青生:《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作者:朱青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2-01“现代艺术要求一个精神完全自立的人,他是观众,但不是艺术家的奴仆。”朱青生教授这本代表作,有着一个颇为“缠绕”的名字,却希望能带领读者穿透现代艺术的特异表现力,通过那些看似“愚弄”的表达方式,直抵我们的内心与主体。
-
书讯 | 欧阳哲生主编:《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史事与诠释》(全二册)作者:欧阳哲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动“文学革命”,从此他的名字与新文化运动联结在一起,是公认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为展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多方面的成就和广泛的社会交往,本书汇集了耿云志、杨天石、汪荣祖、陈漱渝、陈方正、陈平原、罗志田、邓昭祺、江勇振、山口荣、黄克武、王晴佳、王中江、孙郁、章清等海内外知名学者的论文,围绕胡适与中国新文化运动、胡适思想诠释、胡适与新文学运动、胡适哲学思想、胡适与新教育、胡适的人际关系等议题展开探讨和争鸣,以彰显胡适的思想底蕴和人格魅力。
-
书讯 | 荣新江《敦煌学新论》(增订本) 出版作者:荣新江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102002年出版的《敦煌学新论》主要收录了本人2000年敦煌学百年前后撰写的一批文章,也阑入一些于阗、吐鲁番等方面的论文和书评。这次的增订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敦煌学范围的文章移出,也删掉了因为归组而后来收入其他文集的篇章。仔细盘点2002年以后(主要是2010年以后)我撰写的敦煌学论文和书评,大致按照自己研究敦煌学的几个方面,分别归入“敦煌历史”、“敦煌文献”、“敦煌学学术史”、“敦煌学书评”4个板块当中。
-
书讯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壹、肆卷修订重印出版编者: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2、3月这批重要竹书资料的整理、编纂和出版工作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主持进行。全部竹书的资料报告集以《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为题,采用多卷本形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已经出版了壹至伍卷,其中,第壹卷《苍颉篇》初印于2015年9月,第肆卷《妄稽》《反淫》初印于2015年10月。《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肆)》第二次印刷时,朱凤瀚先生、何晋先生分别对《苍颉篇》及《妄稽》做出了修订,已于2021年2月、3月推出。
-
新著 | 庄宇、施越主编:《俄罗斯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编者:庄宇、施越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1年7月横亘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以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长期扮演联结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纽带角色。回顾俄罗斯国家建设的历史,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钟摆,不断在东西方文化间徘徊,每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却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及现实支撑。正因如此,俄罗斯的国家建设路径在世界历史和政治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本书收录了十余篇国内外俄罗斯研究专家的文章,从历史、政治、文化等角度抽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以期深入揭示俄罗斯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
-
新著 | 颜海英:《中国收藏的古埃及文物》作者:颜海英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6月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考证首批在中国发现的古埃及文物,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把中国收藏的古埃及文物分为原石、仿制品、拓片三类,记录了三组收藏号,并把每件文物在三类中的对应关系核查清楚,做了索引编号;在此基础上,把每件文物的各类图片集中、对比,进行了铭文的转写和翻译,完成了14块石碑及彩绘木棺铭文的释读;除此之外,还对石碑铭文的语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祭文。第二部分,从碑形制的演变入手,分析了墓碑文献所反映的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和宗教习俗,并探讨了墓葬文学在古埃及文化史上的地位。本书是中国的埃及学研究者以一手资料进行的新尝试性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立项,2014年结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国际埃及学研究者的肯定。
-
新著 | 阎步克:《秩级与服等》作者:阎步克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8《秩级与服等》收录了作者在“秩级”与“服等”两大问题上的经典论文9篇,介绍了中国古代官阶制度以及服饰等级与官僚等级的关系问题,从常被忽略的细节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这本书中,读者既可以从宏观处看到作者对其研究问题的全局性把握,也可以从细微处看到作者对其所提出论点的缜密分析与论述。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两组文章都体现了我的一种努力:从结构、功能视角解析研究对象,发掘、揭示各种类型的‘原理’。”
-
专著 | 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二版)出版作者:阎步克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7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从“品位—职位”框架出发,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以及认识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政治,具有独到参考价值。
-
新著 | 荣新江、史睿主编《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作者:荣新江、史睿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1.4本书共收录372件文书(属同一写本的若干残片计一件),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典籍”,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并考虑到吐鲁番文书的特殊性,经部下单列小学类,道教文献、摩尼教文献、佛教写经题记三类也归入“典籍”。下编为“文书”,以年代为序,收入所有公私文书。
-
新著 | 杨坤:《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作者:杨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该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及演变轨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书中共分为六个章节,总体说来,即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周代各个时期不同(贵族)层级的宗法制度作尽可能细致的考察,理清宗法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归纳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探讨宗法制度演变的表现与内在原因,以及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进而对周代宗法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规律有较为明晰的认识。本书对理解两周时期宗族内部关系与结构,以及宗族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如何参与国家事务有重大意义,以及对把握两周时期国家政治运作与社会结构的演变皆有重大意义。
-
新著 | 李伯重/董经胜主编:《海上丝绸之路:全球史视野下的考察》编者:李伯重、董经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海上丝绸之路(即中国和中国以外各地区的海上联系)的研究,一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即中国以外,但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各国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的研究。本书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论文集,时间和地域跨度较广,论题有关海外贸易、地缘政治等。展现了一种全球史的视角,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示范。
-
新著丨吴小安:《区域与国别之间》作者:吴小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3月作为范式的传统标签,殖民研究是欧洲的,区域研究是美国的,地域研究是日本的,区域国别研究则是中国的。在全球学科发展脉络的大背景下,本书探讨了区域与国别的概念、区域研究的谱系,以及“区域与国别之间”的维度。结合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从学科方法论与个案专题研究两大层面,本书系统考察了区域国别究竟是为什么暨到底是什么等当下重大学术关怀的方方面面。本书分上、下两编,共13章。 本书是区域国别研究、“一带一路”研究、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
新著 | 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作者:赵冬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作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与深入关照。“人生代代无穷已”,正是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腾不息的时间洪流中的寻常百姓,构成了历史上极为生动、持久,也极富生命力的画卷。“两种日常达古今”,也正是千百年来通贯古今的日常生活,将我们关注于眼下生活的视角引向了更远的过去,在鉴古思今的阅读中,深入体会文明跃进的脉搏与气息。 该书具有丰富的史料性与轻快的趣味性。作者通过对典型个案细致入微的讲述,打捞起沉潜于历史角落中被人们忽略的日常生活;通过带有温度的讲述,还原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她打破按时间梳理历史的传统思维,分门别类地拣选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呈现方式对经典个案加以解读,展示出历史上绵延不断的客观真实的寻常生活。作者以历史学者的严谨视角解读古代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以娓娓道来的文风展现古代颇为有趣的日常,而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更容易让读者参与。看向历史,关照现实,以带有温度的历史性书写,对那些寂寂无名的“微尘众”的命运和事件进行打捞,对“微观历史”做深入思考,具有浓厚的人文关照精神。 作者以经典的史实、新颖的史观、明快的解读,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通道。辅之以70幅高清彩插与插图阐释,图文并茂地诠释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代日常生活画卷。
-
新著 | 宋怡明、赵世瑜:The Chinese Empire in Local Society作者:宋怡明(Michael Szonyi)、赵世瑜 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This book explores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military, its impact on local society, and its many legacies for Chinese society. It is based on extensive original research by scholars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 approach that has transformed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by approaching the subject from the bottom up. Its nine chapters, each based on a different region of China, examine the nature of Ming military institu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local social life over time. Several chapters consider the distinctive role of imperial institutions in frontier areas and how they interacted with and affected non-Han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identity. Others discuss the long-term legacy of Ming military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across the dynastic divide from Ming to Qing (1644-1912)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understanding more fully the nature of the Qing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