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著 | 杨坤:《两周宗法制度的演变》作者:杨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该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及演变轨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书中共分为六个章节,总体说来,即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周代各个时期不同(贵族)层级的宗法制度作尽可能细致的考察,理清宗法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归纳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探讨宗法制度演变的表现与内在原因,以及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进而对周代宗法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规律有较为明晰的认识。本书对理解两周时期宗族内部关系与结构,以及宗族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如何参与国家事务有重大意义,以及对把握两周时期国家政治运作与社会结构的演变皆有重大意义。
-
新著 | 李伯重/董经胜主编:《海上丝绸之路:全球史视野下的考察》编者:李伯重、董经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海上丝绸之路(即中国和中国以外各地区的海上联系)的研究,一是沿线国家和地区(即中国以外,但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各国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的研究。本书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论文集,时间和地域跨度较广,论题有关海外贸易、地缘政治等。展现了一种全球史的视角,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示范。
-
新著丨吴小安:《区域与国别之间》作者:吴小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3月作为范式的传统标签,殖民研究是欧洲的,区域研究是美国的,地域研究是日本的,区域国别研究则是中国的。在全球学科发展脉络的大背景下,本书探讨了区域与国别的概念、区域研究的谱系,以及“区域与国别之间”的维度。结合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从学科方法论与个案专题研究两大层面,本书系统考察了区域国别究竟是为什么暨到底是什么等当下重大学术关怀的方方面面。本书分上、下两编,共13章。 本书是区域国别研究、“一带一路”研究、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
新著 | 赵冬梅《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作者:赵冬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作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与深入关照。“人生代代无穷已”,正是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腾不息的时间洪流中的寻常百姓,构成了历史上极为生动、持久,也极富生命力的画卷。“两种日常达古今”,也正是千百年来通贯古今的日常生活,将我们关注于眼下生活的视角引向了更远的过去,在鉴古思今的阅读中,深入体会文明跃进的脉搏与气息。 该书具有丰富的史料性与轻快的趣味性。作者通过对典型个案细致入微的讲述,打捞起沉潜于历史角落中被人们忽略的日常生活;通过带有温度的讲述,还原日常生活中的“烟火气”。她打破按时间梳理历史的传统思维,分门别类地拣选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呈现方式对经典个案加以解读,展示出历史上绵延不断的客观真实的寻常生活。作者以历史学者的严谨视角解读古代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以娓娓道来的文风展现古代颇为有趣的日常,而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更容易让读者参与。看向历史,关照现实,以带有温度的历史性书写,对那些寂寂无名的“微尘众”的命运和事件进行打捞,对“微观历史”做深入思考,具有浓厚的人文关照精神。 作者以经典的史实、新颖的史观、明快的解读,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的通道。辅之以70幅高清彩插与插图阐释,图文并茂地诠释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代日常生活画卷。
-
新著 | 宋怡明、赵世瑜:The Chinese Empire in Local Society作者:宋怡明(Michael Szonyi)、赵世瑜 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This book explores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military, its impact on local society, and its many legacies for Chinese society. It is based on extensive original research by scholars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 approach that has transformed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by approaching the subject from the bottom up. Its nine chapters, each based on a different region of China, examine the nature of Ming military institut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local social life over time. Several chapters consider the distinctive role of imperial institutions in frontier areas and how they interacted with and affected non-Han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identity. Others discuss the long-term legacy of Ming military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across the dynastic divide from Ming to Qing (1644-1912)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understanding more fully the nature of the Qing rule.
-
新著 |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作者:赵冬梅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1年1月《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如: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颠沛流离的境遇;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在制度变迁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等。入仕、升迁、贬谪、宦游、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态,围绕这些具象化的常态,制度变迁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不仅带有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从人与制度的关系层面通讲制度发展的历史,这在已出版的通俗类制度史作品中独树一帜。 本书以开放的历史话题、充满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对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解答了“历史并不一直向前”这一隐蔽逻辑——在对朝廷性质和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元朝曾出现两大倒退:从朝廷性质看,华夏传统将天下称为江山社稷,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的天下则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从君臣关系看,华夏传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沦落到以自称奴婢为荣——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专制与猜疑的强化自此一发不可收,直至近代。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金元以降,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会走下坡路?推动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本书就此话题展开了细致生动的剖解。 作者既能从已有的史观中提出新见解,又能从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观;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充满了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 本书为读者开启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化的通道,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大量管理案例。辅以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私房推荐书目、经典历史著作解读,以及近60幅高清彩插,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史。
-
书讯 | 欧阳哲生主编《百年回看五四运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论文集(全二册)》编者:欧阳哲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月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展现学术界对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北京大学于2019年6月举行了以“百年回看五四运动”为主题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文学术论坛。这次论坛邀集了耿云志、杨天石、汪荣祖、陈漱渝、王中江、王晴佳、黄克武、方维规、许纪霖、王笛、李帆、杨念群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社会政治,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科学、教育、宗教,五四时期历史人物与思想研究,国际视野中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省思与诠释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论文集即是此次论坛成果的结集。
-
新著丨辛德勇:《金铭与石刻》作者:辛德勇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本册内容主要围绕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新近发现的重要石刻史料《燕然山铭》,从刊刻的历史背景、文本内容的辨析以及文本文字的校订等方面进行总体论述与具体考辨,是对作者此前出版《发现燕然山铭》的重要订正与补充;第二,针对作者所见的一些金铭与石刻,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辨伪,尤其是去年年底新见的所谓“李训墓志”以及前一段曾引起较多关注的“雒阳武库钟铭文”,作者均依事理、据史实进行了认真考证,最终得出这些铭文均为赝造的结论。 本册的多篇文章由于其所关涉的内容受到广大社会公众关注,作者的论述也较为精彩,使得本册书的亮点较多,可读性亦较强。
-
新著 | 陈莹雪:《修昔底德的苏醒:古史写作与希腊民族认同转型》作者:陈莹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0年7月对于现代希腊人来说,古典文化不仅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而且直接关系到希腊民族自身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的建构。启蒙运动时期,希腊人的古史写作十分繁荣,而且有意识地在公共教育中引入古希腊史的教学。在这种古史写作中,希腊启蒙知识分子努力建构出全新的、世俗的现代希腊民族意识,而且将这种民族历史意识通过公共教育社会化。
-
新著|刘晨:《太平天国社会史》作者:刘晨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4月太平军之兴起,根源在于清政府吏治腐败,属官逼民反。但曾几何时,太平天国统治区也民变蜂起,这一现象内含深意。以往有关太平天国的研究,多关注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的反抗,少谈(或不谈)民众对太平天国的反抗,这就引出了耐人寻味的“反抗反抗者”的问题。对于一个哪怕是“革命”的政权来说,要保持长治久安,民心所向和转向也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本书通过对170余起典型案例的研判,全景式地展现了太平天国政权与民众关系的互动情形及影响,在太平天国政治史、军事史等专门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太平天国社会史(民众反抗史)的重要一面,客观地总结了太平天国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教训。
-
新著 | 王晓秋:《青蓝集》作者:王晓秋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青蓝集:王晓秋书序选》是作者为公开出版的史学研究专著撰写的序言结集,亦是作者在北大从教50余年的学术总结。书名取意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收录本人著作写的自序,侧重于作者的学术经验总结,如用世界眼光研究中国近代史、历史比较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史海遨游五十年等篇;中编收录为学生著作写的序,包括有关中国近代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的内容;下编收录为中外友人著作写的序,如《中国海洋史资料长编》序、《严复传》序等。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研究学术史、文化思想史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青年学者从中能得到治学的启迪与感悟。
-
新著 | 《从学与追念——荣新江师友杂记》作者:荣新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20年9月本书是荣新江教授追念饶宗颐、季羡林、邓广铭、宿白等老一辈中外学者的文章合集。这些学者都从事过与西域研究有关的工作,作者因此在学习与工作中与他们有过不少交集。作者在文中讲述了这些学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一些交往中的轶事,表达了自己的追思,书稿中介绍了老一辈学人在西域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有助于读者了解敦煌学、吐鲁番学等方面的成就;书稿中还介绍了老一辈学者的一些治学方法以及作者自己的一些治学经验,对于后学不无裨益。
-
新著 | 马克垚:汉朝与罗马的战争和战略作者:马克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9月汉朝与罗马是从事比较历史研究的学者们十分青睐的对象,这两个几乎同一时间出现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庞大政权,对世界历史造成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二者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有何异同,其形成有何历史原因,又为何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等问题无不值得我们思考。本期为大家推送马克垚教授的新著《汉朝与罗马》,该书以汉朝与罗马的战争与战略为主题,探讨其在发展道路、思想观念、策略与方针上的异同及产生原因,比较双方的作战方式、边防政策、后勤保障、军费开支等方面的情况。作者认为,罗马进行的是侵略扩张战争,以战养战,以战争为生存之道。中国汉朝进行的是统一的战争,以防守为主,形成了仁义之师的思想。这些认识对我们了解历史与现状都很有帮助。
-
书讯 | 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编者:步平、王建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中国抗日战争史》(全八卷)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全书分为8个专题,即局部抗战、战时军事、战时政治、战时军队、战时外交、战时经济与社会、伪政权与沦陷区以及战后处置与战争遗留问题。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书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影响和巨大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突破了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作为单纯的战争历史来研究的局限,而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从而使读者对抗战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
-
新著 | 王立新:《有思想的历史》作者:王立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0年6月本书系王立新教授治学20多年来撰写的随笔、评论与轻学术文章的汇集,大部分为发表作品,余则为会议发言稿、讲座记录、媒体访谈及回忆文章。文章所涉,既不乏对历史学家的责任和史学研究特点的思考,又有对作者专业领域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杂感心得,使全书不仅具有宏阔的视野,还体现出一位历史学者应有的史识。
-
新著 | 林承节:《印度政坛新格局》作者:林承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3月林著从三方面剖析了联合政府模式在印度落地生根,沿用至今的缘由——联合执政模式在印度邦一级的长期实践;印度国大党、人民党实力的此消彼长;大党与地区性政党之间的权益联盟。并在此基础上,林著对欧美政治学领域关于联合政府的既有理论做出补充、修正。该书对当今印度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面相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历史解读。
-
新著 | 邓小南主编,方诚峰执行主编:《宋史研究诸层面》出版(附编后记)编者:邓小南主编,方诚峰执行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宋史研究诸层面》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主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方诚峰副教授执行主编,集中了一批宋史研究中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术史”部分,对宋代政治、制度、社会、性别诸领域的研究史作了概览与评论,总结和展望,重点在近二三十年来诸领域的一些新动向,还涉及了宋史研究所发轫的近现代政治、学术背景。二是“专题研究”部分,重点是制度史、政治史,也包含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以具体的研究实践落实诸多思考。本书既有对既往学术史的深入回顾、总结与反思,方便读者快速了解既有研究成果;又有具体研究论题上细致、沉潜的探索,反映了相关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
新著 | 马克垚:《学史余瀋》作者:马克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0年5月“余瀋”,遗留的墨汁,即著述。本书收录作者近三十年的学术随笔五十余篇,其中既有访谈、回忆录、杂说,良多趣味;亦有序言、书评与史学述评,不失严肃。本书作者在追忆学术生涯中的人、事时,点评和探讨史学问题,既是对过往之综述,亦可启发后学之思考。本书作者学术根底深厚、著述深入浅出,使得本书在厚重的学术探讨中又显明白流畅。
-
新著 | 史睿:《春明卜邻集》作者:史睿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史睿研究员的学术随笔集,史睿研究员是北大中古史中心图书馆馆长,致力于中国古代金石书画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位高水平学者。本书收录其近年发表的学术评论文章多篇,对我们了解艺术史、图像史以及数字化等都有很好的帮助。
-
新著 | 求芝蓉:《元初“中州士大夫”与南北文化统合》作者:求芝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中国近四百年的分裂,但实现文化、心理认同上的真正统合,是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本书的研究取径跨越文、史,提出“中州士大夫”概念,揭示了北方在唐以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曾经存在的主动性,基本厘清了从金朝中期到元朝中期,汉地北方、南方文化统绪流变的基本线索,分析了南北士人精英围绕“文”与“道”的思考、论辩、交流和融通,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元朝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如何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实现士人精英在国家认同上的转变。